一
张凤鸣,1924年3月5日生,1942年9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从上海商业储运公司复兴岛仓库离休,享受处级政治生活待遇,参照副局级医疗待遇。因其家属和子女都在河北老家,因此,作为异地安置,张凤鸣回到了他阔别39年的故乡——河北省海兴县小山乡曹庄子村生活。“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回到老家的张凤鸣没有沉湎于三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没有陶醉于三杯浊酒、信步闲庭的逍遥之欢,而是用心血燃烧夕阳,用生命谱写壮歌,用行动感召后人。2004年3月5日,原河南省外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秉惠贺老战友张凤鸣80寿辰赠诗写道:“青纱帐里草上飞,游击队中每相随。淮海战役雪做被,横渡长江梅雨陪。霓虹灯下英姿爽,揽物理财清风吹。离而不休建陵园,留下史篇鉴后辈。”寥寥数语,真实写照了张凤鸣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
还是让我们走进曹庄子村,走近这位革命老人吧!
这里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民风淳厚,英雄辈出。抗日战争时期,我冀鲁豫边区的地下兵工厂、电台、粮库、医院和烽火报社都设在这里。当年只有40户人家的曹庄子村就有35名人民子弟兵,抗击日寇,保家卫国,其中有7位烈士慷慨就义,为国捐躯。
1938年,张凤鸣的大哥张鹤鸣报名参军走上战场。1942年,16岁的张凤鸣也参加了革命,在他的引导下,弟弟张鹍明也投身革命队伍。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哥仨个守望相助、兄弟并肩,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征战疆场,三弟壮烈牺牲。
张凤鸣先是在村上当抗日村长兼民兵队长,实际是负责中共地下情报站工作,化名“付祥智”。1947年跟随反攻大部队亲身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出生入死、屡建战功。1954年转业,进入上海商业储运公司工作。
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986年6月,张凤鸣离休回到故乡曹庄子村,至此,他将自己的人生在半个中国画了个大大的圆。叶落归根,那是叶对根的思念,然而,这“根”却使张凤鸣老先生产生些许遗憾。每逢清明冬至、7月15,烈士的亲人们只能到十字路口烧纸祭奠,有时因风大不慎还烧了柴草垛和房子,存在很多隐患。张凤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仿佛看到本村7位英烈沦落成了孤魂野鬼的情形,手足情、战友谊使得他心如刀绞、酸涩难耐、寝食不安。于是,给他们建个陵园的想法在张凤鸣老先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1988年,老人家决心已定:个人出资造一座烈士陵园,好生让英烈们入土为安。
张凤明老人在心里开始盘算建陵园的“可行性报告”——他认为,最可行、最有利的条件是,海兴县1965年才建县,且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尚没有一座烈士陵园,依海兴的实际,的的确确需要一座像点样的烈士陵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社会公益事业,县里财政拮据,我个人出资造陵园,县里一定会支持,一定会给政策等扶持,是典型的“私建公助”。老人家的想法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他的儿子、曹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张连胜和家里人说:“老爷子一辈子秉性刚直、脾气倔强,他认准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我们索性依了他!讨他个开心。”而村子里的人可就不这么说了,张老爷子走南闯北的,在大上海呆了那么多年,也是见过世面的人,每月拿好几千退休金,放着清福不享,自己出钱造陵园,纯粹是个傻瓜,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老爷子脑子出了问题也就算了,儿子也跟着出了问题。一时间,村里的老少爷们认为张氏父子的想法不靠谱、不着边……可是,生性倔强的张凤鸣从来就不服输、不信邪,你们越是怀疑,我越是要把这事干成。于是,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兴建的烈士陵园项目开始启动了。
建烈士陵园第一桩问题就是选址和征地。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儿子张连胜立马给予全力支持,小山乡党委政府鼎力支持,海兴县老干部局、民政局、农委、土地局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海兴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从选址到换地再到审批一路“绿灯”。此时的张凤鸣别提心里有多兴奋了,他像个稚嫩的孩子,拿起画笔,画着他心中烈士们的家园;他像个风火的少年,憧憬着陵园竣工典礼的盛大场面;他像一个成熟的中年农民,一有空儿就跑到陵园选址踱来踱去,仿佛在欣赏他长势良好的责任田。
建烈士陵园第二桩问题是必须有翔实的历史资料。65岁的张凤鸣老人开始了艰难困苦的史料搜集征程,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行程100多公里,先后到海兴、无棣、盐山、沧州、黄骅、石家庄、天津、北京等地走访烈士的亲属,寻访烈士的遗迹,搜集取证烈士的史料,可谓风餐露宿,历尽熬煎。1994年春,为了进一步充实丰富史料,古稀之年的张凤鸣老人又登上了北上黑龙江安达的火车,当时正值春运高峰,老人没有买到座位,火车上十分拥挤,他站累了就在车厢过道蹲一会儿,实在困了就趴在椅背上打个盹儿,就这样,70岁的张凤鸣老人硬是在火车上颠簸了2天一夜,到了安达。下车后,老人的双腿肿胀,行走困难,多年的高血压老毛病也犯了,他只觉得两脚不听使唤,天旋地转,只能暂时偎依在火车站的一个墙角稍事休息。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老人家就近到了一家私人诊所,医生检查后劝告张凤鸣必须马上卧床休息,老人家那肯听医生的劝告,开了点药,就急匆匆地上路了,在黑龙江安达和吉林长春、伊通等地半个多月时间里,张凤鸣老人徒步行走150公里,调查走访了上百人次,终于详细取证到胞弟张鹍鸣和战友王绍卿、王连岐壮烈牺牲的经过,他用颤抖的双手蘸着泪水整理了8万多字的珍贵资料。
为了搜集、整理、取证烈士的生平事迹史料,张凤鸣老人足足用了10个春去冬来、寒来暑往,这是执著的力量、道义的灵光、热血的澎湃!
199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张凤鸣觉得该是为烈士树碑立传的时候了,在村民的积极协助下,不仅该村7位烈士的纪念碑立起来了,使他们魂归故里,得以安息,而且还树立了小山惨案纪念碑、大赵村惨案纪念碑、三县长牺牲纪念碑和齐庄杨庄大捷纪念碑。100株象征烈士万古长青的苍松翠柏也已成林,历经10年的曹庄子烈士陵园初具规模。修建陵园直接投入2万余元,张凤鸣老人个人出资16000元,其余是烈士家属和别的战友捐赠的。
从那时起,张凤鸣老人仿佛把陵园当做了家,每月从并不丰裕的离休金中拿出一部分,投入到陵园的维护、管理和完善上了。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60周年,张凤鸣老人又投入2万元,在陵园旁修建了一座烈士祠堂,海兴县政府财政拨款2万元予以资助,同时,海兴县民政局将全县657名革命烈士的灵位请到这里安息,并立了集体墓碑。沧州市委、市政府、海兴县委、县政府把该烈士陵园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这里实质是成为了民办海兴县革命烈士陵园。逢年过节,来这里祭扫陵墓、凭吊先烈的中小学生、机关干部、部队官兵络绎不绝,而张凤鸣老人每每都是如数家珍般为拜谒者讲述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长年累月,乐此不疲……
亩半陵园绿翠微,铁肩道义永相随,600烈士得安息,革命老人青史垂。
三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张凤鸣是一位有着60多年党龄的离休老干部,平心而论,他完全有理由、也有条件颐养天年。然而,他呆不住,也享不了清福,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我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福!整天呆在家里,一个倒儿、三个饱,就离死不远了。我要用很有限的时光为乡里乡亲做点小事,尽我一个老党员的义务,也算帮我做村支书的儿子点忙。于是,从1986年回到老家起,他就自告奋勇当起了村里的义务投递员,20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地把全村各家各户的报纸杂志、邮件信件挨家挨户及时准确送到乡亲们的炕头,从无差错。1990年起,张凤鸣老人又应邀担任起了曹庄村小学校外辅导员,他锱铢必较、一丝不苟查阅资料,撰写教案,每月到校上一次课,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讲课生动幽默,常常是一阵阵掌声恳求张老继续讲下去。15年下来,120场报告,他分文不取。
张凤鸣还是个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老人。哪里有困难他就把爱心送到哪里,哪里需要帮助他就义无反顾地捐钱捐物。汶川地震3000、玉树地震3000、舟曲泥石流3000、海兴县庆3000、乡路路通3000、村小学3000……左一个3000,右一个3000,老人家总共才有几个3000?!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至今的25年间,张凤鸣老人建陵园和各项捐款累计足足超过10万!夕阳西下,爱心更红。这些看起来平凡的阿拉伯数字,恰恰昭示了张凤鸣这位老共产党员优秀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我们尊龙凯时集团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尊龙凯时集团“创先争优”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我们尊龙凯时集团40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8000名共产党员鲜活生动的党课教材。
张凤鸣老人有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儿子张连胜20岁起开始担任曹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如今做了40年,他团结带领全村共产党员和农民群众治理盐碱地,改造低产田,脱贫奔小康,深得老百姓拥戴;长孙张伟东3年前出任小山乡党委副书记。老子、儿子、孙子,离休老党员、村党支部书记、乡党委副书记这三代、三级构成了一个革命的家庭、红色的家庭、光荣的家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张凤鸣老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建造的曹庄子革命烈士陵园修缮、维护工作一定后薪火相传、光照后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凤鸣老人相继获得沧州“十大公益人物”、沧州市第五届“十佳百星”优秀个人、第二届“沧州好人”等荣誉称号。20年来,他先后荣获河北省先进个人5次,沧州市先进10次,海兴县先进19次,小山乡先进9次……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河北日报》、《上海老年报》、《沧州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相继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而热烈的社会反响,他用自己的行动传神地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地履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前不久,集团党委领导率队亲赴河北海兴县拜谒了曹庄子村烈士陵园,看望慰问了革命老人张凤鸣。88岁的张老儿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干净利落,他感谢尊龙凯时集团党委的关心和慰问,他说,我这一生呀!最欣慰的是留下100多本各种荣誉证书,我走到哪带到哪,这是我的精神财富;再就是我亲手造起来的烈士陵园,这是我的精神家园。我无愧于追随一生的党、无愧于我的战友、无愧于我的子孙后代。集团领导问张老,对尊龙凯时集团党委还是什么要求?他说,我生活上一切很好,不需要什么照顾,如果可能的话,请集团帮我再简单的完善一下陵园。在集团的支持和帮助下,如今的曹庄子村烈士陵园焕然一新……
这就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共产党员,这就是经过60年历练考验的共产党员,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这就是尊龙凯时集团离休老干部、老党员的典范!——张凤鸣。
在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的前夕,让我们尊龙凯时集团8000名共产党员、20万员工衷心祝愿张凤鸣老人家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撰稿:黄岩